1. 備茶:
唐代所飲之茶與當今所飲之茶有很大區別。如陸羽《茶經》里所述﹐唐代茶大體上分粗﹑散﹑末﹑餅等四種。唐代末期﹐宮廷貢茶品類中開始制造工藝更加精細的研膏茶。
由于唐時茶葉品類的特點﹐僅在備茶上就有幾道工序﹐包括炙茶﹑碾茶和羅茶三項。
凡飲用餅茶﹐在上碾之前﹐都要先在無異味的文火上烤炙﹐并注意掌握火候﹐勤于翻動﹐使之受火均勻﹐等茶餅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﹐不再冒濕氣﹐而散發清香時為止。隨將烤好的茶餅放入特定的容器中﹐以防止其香氣散發﹐在冷卻后即可碾茶。繼而將碾成粉末狀的末茶過茶羅﹐使之更加精細﹐剔除未碾碎的粗梗﹑碎片﹐然后放入竹盒之內備用。
2. 備水﹕
古人飲茶對水品的選擇較現代人優越和講究。
煎茶以山泉水為上﹐江中清流水為中﹐井水汲取多者為下。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為上。并將所取水用濾水囊過濾﹑澄清﹐去掉泥淀雜質﹐放在水方之中﹐置瓢﹑杓其上。
3. 生火煮水﹕
將事先備好﹐宜于煎茶的木炭(或其它無異味的干枯樹枝)用炭撾(小木錘)打碎﹐投入風爐之中點燃煮水。在此之前置交床(支架)將鍑(大口鍋)固定好﹐注水于鍑中。
4. 調鹽﹕
當水沸如魚目﹐微微有聲時為初沸﹐此時從盛鹽盒中取出少許食鹽投入沸水之中。投鹽之目的﹐在于調和茶味。
5. 投茶﹕
當鍑邊如涌泉連珠之時﹐為二沸。此時要從鍑中出水一瓢﹐以備三沸騰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時﹐救沸之用﹐有如煮水餃時以冷水湯點止沸。 于此同時以竹夾繞沸水中心環繞攪動﹐以使沸水溫度較為均衡。并及時將備好之末茶按與水量相應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。
6. 育華﹕
水三沸時﹐勢若奔濤﹐鍑中茶之浮沫溢出﹐要隨時以備好之二沸水澆點茶湯﹐止沸育華﹐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華(亦稱之為“茶花”)不被濺出﹐但應將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﹐以保持所煎茶湯之香醇。
當水再開時﹐茶之沫餑漸生于水面之上﹐如雪似花﹐茶香滿室。
7. 分茶﹕
茶湯中珍貴新鮮﹐香味濃重的部份﹐是鍑中煮出的頭三碗﹐最多分五碗!
若有五位客人時﹐可分三碗﹐七位客人時可酌分五碗﹐六人亦按碗計。不要計較第一輪時有客未飲﹐只要以下鍋鮮美之茶補償就是了。在分茶時要注意﹐每碗中沫餑要均勻﹐因沫餑是茶之精華。
何謂沫餑﹖薄者曰沫﹐厚者曰餑﹐細者曰花。 《茶經 ·五之煮》“凡酌”一節﹐對此作了精彩的描述﹕花﹐就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﹐又像在深潭回轉﹐或如在小州邊轉彎的流水面上剛出水之青萍﹐又像在晴朗的天空中漂浮著魚磷般美麗的浮云﹔沫﹐就像綠錢草浮在水邊﹐又像菊花的花瓣﹐撒落在杯盤之中﹔餑﹐是把第一次煮茶沉渣再煮﹐水一沸騰﹐就又有許多的花和沫累迭起來﹐白花花的如積雪一樣。
《荈賦》(晉代杜育著)中所寫的“明亮如冬天的積雪﹐放光如春天的花簇”的景象是確實有的。
8. 飲茶﹕
陸羽在《茶經·六之飲》一章里強調飲茶一定要趁剛烹好“珍鮮馥烈”時來飲用。只有趁熱才能品嘗到茶之鮮醇而又十分濃烈的芳香。
9. 潔器﹕
將用畢之茶器﹐及時洗滌凈潔﹐收貯入特制的都籃中﹐以備再用。 陸羽的煎茶法﹐雖然操作程序較繁復﹐但條理井然。在品茗時特別強調水品之選擇﹐炙﹑煮茶時火侯之掌握﹐說明水品與火侯對引發茶之真香非常重要﹐而潔其器﹐才能畢其全功。
茶圣陸羽﹐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“陸氏茶”﹐亦被稱為“文士茶”──清飲品茗法﹐是對唐代社會當時其它飲方式﹑方法的揚棄。 這種茗飲方式﹐同其它任何新生事物一樣﹐盡管亦曾受到社會抵制﹐陸羽亦曾遭到冷遇﹐但問世不久即愈益受到社會各界﹐特別是士大夫階級﹑文人雅士和品茗愛好者們贊賞和效法。
因為這種茗茶方式﹐可令飲者將以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﹔在茗飲方式﹐可令飲者將以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﹔在茗茶中與清淡﹑賞花﹑玩月﹑撫琴﹑吟詩﹑聯句相結合﹐旨在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﹑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。
陸氏茶的誕生﹐不僅使社會生活中的飲茶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﹐也使唐代中期以后的茶文化活動﹑茶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﹐并對唐﹑宋以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產生深刻﹑久遠的影響。 陸羽當年所創造的“陸氏茶”雖然同我們現代的飲茶方式不同,但陸羽所倡導的茶文化精神,至今仍在影響我國茗飲文化的發展,他<<茶經>>里提倡飲茶時對茶品、水品的選擇,煎茶時對火候的掌握,以及注意茶禮、茶儀,前后注意潔器,至今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。即使生活在現代大城市的飲茶者選水會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,但在沏茶時,要注意按不同茶品(綠茶、花茶、紅茶、烏龍茶等)掌握適度之水溫,投壺中茶量之多少,注意茶器、茶具之整潔,以及飲茶時應注意禮儀等,無論家庭生活日常飲茶或待客飲茶時,都應以充分注意的。